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2024-05-20 00:59:47 8

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大家好,晁错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晁错和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

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

文景之治,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可是,就在这一清明盛世,却发生了一件至今令人扼腕的大冤案,一个忠心耿耿辅佐汉室的忠贞大臣被冤杀于长安东市.这个冤死者就是前汉名臣晁错。

晁错(前200一前154年),西汉颖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晁错胸怀大志与洛阳人宋孟、刘礼共同师事积县。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书晁错简介,致使先秦诸经绝迹。直到汉文帝时,夭下仍然没有发现幸存的《尚书》。后来,听说山东济南伏生是秦朝博士,以研究《尚书》见长.只是已经九十多岁,年老体衰,不可能将他征召入京,于是汉文帝下令太常寺派人前往济南向伏生学习。晁错荣幸地接受并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文帝很高兴,便一再提升他的官职。一直让他做了年薪八百石的太子家令。

这个官职虽然不是很大,却让晁错有机会接近统治中心,尤其是凭着他的博学善辩得到了太子的信任。太子府里的人称他为“智囊”。他还多次上书给汉文帝建议削弱诸侯势力,改定不合时宜的法令。文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很欣赏他的才能,于是又提升他的官职。

在太子府供职期间,太子对晁错的政见极为赞许,不过,也引起了朝中大臣袁盎等人的反感,大概是不喜欢他这样职浅位卑的人与闻朝政。

文帝死,太子即位,是为景帝.景帝一上台,便提升晁错为内史,并对他言听计从。景帝的宠幸,引起了A}相申屠嘉的嫉恨,只是没有打击晁错的机会。后来,晁错为了出入方便,把他供职的太史府南垣凿了一道门。申屠嘉听说了,十分生气,就想以此请旨诛杀晁错。幸好,景帝没有怪罪晁错,反而为他辩护.申屠嘉愤恨并生,竟因此一病不起。不久,晁错又升为御史大夫,在朝廷的地位也因此更加为人瞩目.

晁错地位巩固的时候,西汉统治却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威胁,这就是诸侯王财势日盛晁错简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为了维护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晁错上书景帝,建议“削藩”,就是要减少诸侯王管辖的地盘,削弱他们的权力,诸如煮盐、铸钱、任免官吏等特权.景帝把晁错的建议交给公卿列侯和宗室讨论,无人敢于反对,只有将军窦婴出面提出了不同意见。

因此,窦婴与晁错之间便产生了隔阂。诸侯王闻讯,一个个对晁错恨之入骨,喧哗议论,沸沸扬扬。晁错的父亲不放心,特地跑到长安,责问晁错。晁错解释说:“这是预料之中的事。但不削藩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他的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便叹息说:“刘氏平安了,可是晁错氏却危险了。”于是饮毒药自杀。

不久,以吴王刘澳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经过充分准备和周密谋划,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战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当初,袁盎曾经担任过吴国国相,深知吴王早有反心,但为了保全自己,便屡次向朝廷报告说吴王不会造反.投桃报李,刘澳也就厚待袁盎,晁错担任御史大夫期间,曾派人审理过袁盎收受吴王财物一事,核实后报景帝同意,下诏免去了袁盎的官爵,贬家为民.

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对29史说:“以前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门替吴王遮掩,说他不会造反.现在吴王果然造反了,我打算提审袁盎,这样会弄清楚吴王的造反计划。史认为袁盎身为大巨,不会背叛朝廷,又没有什么证据.提审他不合适.况且七国之兵纷纷杀来,提审袁盎又有什么用处?

正当晁错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人却把消息传给了袁盎。袁盎大惊,连夜访问窦婴,请他通融,要求面见景帝.经过窦婴的努力,景帝终于召见了袁盎.因为袁盎曾为吴相,景帝便开门见山地间他对昊楚七国之乱有何看法.衰盎认为不值得优虑。

他分析说:“吴国煮盐、铸钱,财富倒是不少,但并没有人才。吴王身边所谓豪杰之人不过是一群无赖子弟,亡命奸人,绝难成什么大事.景帝问他有什么退敌良策,袁盎要求屏退左右。景帝照办了,但留了晁错.衰盎坚持说:“我说的计谋,人臣不得与闻”意思是连晁错也要退下。

晁错只好回避到东厢房去。袁盎这才说:“吴楚之间互相通信说,高皇帝分封子弟,以捍卫朝廷,现在贼臣晁错借故指责诸侯,剥夺他人土地,所以才以反为名,想杀了晁错,恢复他们的故地。如今陛下只要杀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恢复他们原来的地盘,朝廷兵不血刃就可结束这场战乱.”景帝沉默了好大一会,最后还是接受了袁盎的建议。

接着,景帝一面拜袁盎为太常,准备出使昊楚,一面派人将晁错杀死于长安东市。按照惯例诛杀官吏,应当先脱去他的官服官帽,但景帝退敌心切,便让晁错穿着上朝的官服受死。

这就是“朝衣弃市”并且不准收尸,以便传信于叛乱诸侯。就这样晁错为了汉朝的江山,终于被他最信任的人下令杀死了。

晁错死后,吴王刘澳等并未停止军事进攻而且气势更加嚣张。当时景帝召见一个从前线回长安的官员邓先,说:“晁错被杀的消息传出后,昊楚退兵没有?”邓先说:“吴王造反,蓄谋已久.如今以反削地为由,以诛晁错为名,其实用意决不是一个晁错。

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朝廷无法控制,因此建议削诸侯之地以加强朝廷的地位.这是利及万代的好事,可是计划刚刚实行,却受到如此酷刑。

这样做,内堵忠臣之口,天下士不敢再说话,外为诸侯报仇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为陛下这样做深深地感到遗憾。”景帝听了沉默半晌,方如梦初醒,追悔不已,可是太晚了。

后来,晁错被葬于今天的许昌市。高大的墓家宛若一个巨大的感叹号,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思索、去选择.

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晁错,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深受文景二帝的重视,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内史、御史大夫等职。前155年,晁错向景帝上疏《削藩策》,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的观点,建议景帝应趁早削藩,否则迟则生变,后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的主张,开始着手削藩。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景帝的削藩效果十分显著。借助着这次削藩景帝不但趁势收回了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使大多数的诸侯国都只剩下一郡之地,据相关统计,汉朝通过这次削藩使直辖的郡从15郡增加至44郡,而诸侯国所辖郡也从42郡减为26郡。同时景帝还趁机收回了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此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诸侯王再也没有过问封国政事的权力,封国所有政事均由朝廷派去的官吏负责,而后“诸侯皆赋”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保有“食租税”的权力,即诸侯王只能按朝廷所规定的数额来收取封国的租税,以此来作为俸禄。

而随着景帝“削藩”的成功推行,汉中央政权的权力开始被大大加强,反之诸侯王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自此诸侯国虽依旧存在着,但已是名不副实,相比汉初,此时诸侯国的实际地位基本已与汉郡相当,它已经不再具备同中央正面对抗的条件和实力,已经沦落为被中央政府任意宰割的对象。然而,在汉中央政府取得如此成就之时,力主“削藩”的最大功臣晁错,他得到的结局却并非是什么封侯拜相,名垂青史,而是身背无臣之礼、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现如今,传统观点认为晁错会被腰斩是因为汉景帝为了让吴楚等七国没有反叛的借口,从而占据大义,以此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当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景帝曾问策于曾担任过吴国国相的袁盎该如何解决这件事,为此袁盎献策:“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汉书.袁盎晁错传》),袁盎认为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诛杀晁错,恢复原本的封地,所以只要斩杀晁错,然后派使者前往七国宣布赦免各国诸侯王,同时恢复其被削夺的封地,这样就可兵不血刃的平定叛乱。

就这样,汉景帝为了自家的天下,为了不让自己的皇位被他人所夺,正所谓“晁错必须死,因为汉朝需要生”。如此景帝最终决定牺牲晁错一人来换取七国的重新归顺与天下太平,就这样晁错被景帝下令腰斩于长安东市。

以上的解释就是目前为止最为流行的晁错被腰斩的原因,但这种解释其实并不全面。如果我们仔细去分析晁错被杀前后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发现晁错之死另有原因。

那就是实则非景帝想杀晁错,而是百官想杀晁错。

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归咎于以下4点原因:

第一、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修改国家法令,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

汉初,汉朝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变更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流程的。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时,皇帝会先让丞相召集众大臣进行商议,在百官达到统一的意见后,再交由皇帝裁夺。而后在皇帝批准后,这项国策就会交予有关部门,由他们负责推行于全国。

而当时晁错只是作为“掌治京师”的内史,他并没有召集百官商议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更没有更改国家法令的权力。但晁错却多次私自与景帝商议国家法令的变更:“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史记.晁错传》)。晁错这般做显然已是擅权之举,是在破坏着朝臣集议制度,故“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资治通鉴.卷十五》)。

而他这般枉顾丞相的存在,枉顾三公九卿的存在,自然就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等朝中重臣的极大不满,如袁盎就“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史记.袁盎传》),当时袁盎就因此事就与晁错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有晁错的地方,就一定没有袁盎。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晁错与满朝文武的矛盾自然就日益加剧。

第二、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违背自刘邦就定下的祖制,即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开国之时,为了确保刘家天下的万世传承,他制定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前代的的全新政策,而这其中就包括“郡国并行制”,它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县制综合起来的一项制度,即一方面在全国设立由中央直辖的郡,另一方面又在全国各地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

刘邦认为秦会灭亡,是因为在叛乱出现时,缺少同姓诸侯王的拱卫,所以刘邦为了避免汉朝也出现这种情况,遂决定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继续沿用西周的分封制,大封同姓诸侯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就这样,自刘邦之后,西汉历代君主都严格遵循着“皇帝与诸侯王共治天下”的祖制。

如此,晁错在当时力推“削藩”,这无疑是违背祖制的做法。

最初,晁错曾向文帝提过"削藩",但因晁错的削藩太过激进,且根本无一套切实可行的削藩之策,只知"削藩"却不知该如何"削藩",所以文帝怕引起百官、诸侯王剧烈的反弹,就没有采纳。直到景帝时期,因景帝对晁错十分信任,视其为股肱之臣,再加上景帝本身就有"削藩"的意思,所以在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史记.晁错传》)的建议下,景帝顺势也就同意"削藩"了。

但是,当时景帝虽同意"削藩",可满朝文武却是从心底抗拒"削藩"的,时魏其侯窦婴就表示明确的反对,可因景帝的固执而为,众公卿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只得同意。此时,众公卿对景帝已无可奈何,他毕竟是皇帝,为人臣子者总不能记恨皇帝吧!可皇帝虽不能记恨,但对于让景帝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而执意要推行削藩政策的晁错,众公卿对其已是开始恨之入骨。

此外,对于晁错所提议推行的"削藩",不但满朝文武表示反对,连他的父亲都表示明确的反对,晁错的父亲说:“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史记.晁错传》),晁错的父亲认为这削藩不但违背了祖宗之法,还有离间刘氏宗室的意思,这样下去必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可晁错却并不听从,晁错的父亲眼见于此,只能是“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汉书.袁盎晁错传》)。如此,可想而知当时晁错因强制推行削藩,违背祖宗之法的做法,其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后,随着削藩政策在全国的强制推行,吴楚等国也相继公开反叛,而此时那些反叛的诸侯王们造反的理由就是“以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击讯治,以僇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遇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史记.吴王濞传》),就是晁错提出的"削藩"离间他们刘氏宗室的感情,更是违背祖宗之法,我们造反就是为了清君侧。

第三、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吴王刘濞反叛后,其他诸侯王亦迅速响应:“胶西正月丙午诛汉使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东南少数民族也参与反叛的行列,一时形势十分危急。

此时吴楚等七国已是主力尽出,西汉所面临的情况已是十分危险。可就是如此,晁错首先想的不是什么平叛之策,而是想着利用这次叛乱去击垮政敌。如此,在这紧要关头晁错不但不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而是枉顾迫切的局势去为自己的私利而忙碌着,这等行径无疑是让自己这本就岌岌可危的位置变得更是水深火热的,百官也更是唾弃其行径。

消息传到长安后,“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史记.晁错传》),就是晁错认为吴楚等国的造反跟自己的政敌袁盎有着很大的关系,是因为袁盎收了吴王的金银财宝,蒙蔽圣听,从而让景帝失去了平叛的最佳时机,所以他想向景帝上奏治袁盎的罪。

可还没等晁错行动,袁盎就得知此事,于是袁盎就与窦婴商议,向景帝进言斩杀晁错,而后袁盎果真也是如此做的,并且袁盎的谏言最终就成了压垮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司马迁所言:“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晁错在关键时刻不想着去拯救国家,反而是为私利去行迫害之事,这等行径最终也让自己走向了灭亡 。

第四、晁错欲将景帝推向前线,自己则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

晁错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初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情就是欲将景帝推向前线,然后自己居守关中指挥文武百官,妄图跃居百官之上。当时汉景帝与晁错商议调配兵粮的时,晁错就向景帝建议“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就是让汉景帝御驾亲征去平定七国之乱,然后他自己则坐镇关中,替汉景帝指挥文武百官,镇守后方。

正如苏轼所言:“使错自将而击吴楚,未必无功。唯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晁错论》),先不说晁错这般将景帝置于危险境地之中,而自己却是躲到后方“自固其身”的做法已经让景帝十分不悦,就单单是他想以“御史大夫”的身份去行丞相之职权,从而统领百官的做法就已然将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中,要知道此时晁错和百官已经是水火不容,晁错之前擅自修改国家法令,枉顾三公九卿等重臣的存在就已经为百官所不容,现在他又想妄图去领导他们,这就更让他们为之憎恨。

综上所述,晁错之所以会被景帝下令腰斩,虽有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擅自变更国家法令,从而引起了以丞相为首的满朝文武的严重不满,再加上晁错提出的削藩,从长远来看虽有利于西汉的统治,但是放在当时却是有违祖宗之法,且晁错在推行削藩时又太过急进,一棒子打死天下所有的诸侯王,不管诸侯王有没有反叛之心,一概就是削,如此急躁冒进,不切实际的做法,自然就遭到天下所有人的反对,包括他的父亲。

此后,当“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不但始终未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反而是先以这个为由头去对付政敌,如此行径,就更是引起满朝文武的不满。到最后晁错又想置景帝于危险之中,更妄图统领百官,这等做法最终点燃了满朝文武的怒火,他们已经到了非杀晁错不可的地步。

之后景帝显然已经意识到不诛杀晁错势难平息众怒,所以也就发出了“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这样的感慨(《汉书.袁盎晁错传》),而后景帝为了重新赢得袁盎、窦婴、周亚夫等重臣的信任,毕竟朝廷要想平定叛乱就必须得依靠他们,如果他们不支持景帝,景帝必亡,同时也为了让吴楚等七国失去反叛的正当理由,景帝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如此,当“吴楚七国之乱”一切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晁错身上时,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为他求情,都想诛杀他的时候,作为晁错最后的保护伞景帝都对他失望的时候,晁错被腰斩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晁错是什么人物

晁错是太子刘启的“智囊”晁错是颍川人(今河南禹县),生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年少时拜张恢为师,学习“申商刑名之术”,即法家思想。文帝在位时,晁错因才华出众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来朝廷需要研究《尚书》的人才,晁错被派往济南跟着伏生学习《尚书》,即儒家思想。学有所成之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就是太子府中的一名官员。一般情况下,皇帝会选择道德高尚的人担任太子舍人的职务,希望以他的修养能够感染太子,给太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晁错后来又升任为博士。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汉书·袁盎晁错传》古代的博士跟如今的有所区别,今天的博士只是个学衔,而古代的博士主要负责编撰著述,以及保管朝廷的文献档案等方面的工作。晁错当了博士以后,给汉文帝上了一封奏疏,主要陈说太子应该通晓权术,要让臣子效忠皇帝,不能让他们蒙蔽君主,最后太子还要懂得安抚百姓。晁错言外之意是指怎么样让皇帝学会驾驭大臣和百姓,文帝看后大为赞赏,拜其为太子家令,让他教太子学权术,后来晁错深得太子刘启的信任和崇拜,刘启还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智囊”。晁错为巩固边防立下大功文帝前元十一年(前169年),汉朝的边境屡次受到匈奴的骚扰,文帝发兵讨伐匈奴,晁错借此机会又写了一封奏疏叫《言兵事疏》,主要讲述晁错在军事方面的一些看法,比如怎么领兵打仗,怎样对付北方的匈奴等等,晁错把匈奴和汉军的优劣势分析得很透彻,文帝看后非常满意,亲赐晁错一封玺书,表达对他的赏识。晁错受到文帝嘉奖以后,非常开心,紧接着又上了一封非常切实际的奏疏,即《守边劝农疏》,这次晁错主要讲述怎么样才能守住边境,防止匈奴骚扰,此奏疏对汉朝当时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提供了帮助。汉文帝在位时,最让他头疼的事就是匈奴问题,当时汉文帝为了防止匈奴入侵,在边境若干个地方安排军队驻守,匈奴派人来回观察,一旦发现哪个驻守点汉军不多,就立即发动攻击,汉朝派出的军队根本来不及支援,等到汉军到了,匈奴又跑了,来回折腾浪费很多资源。晁错指出自秦代以来,守边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他认为派国内的农民去戎守边疆,更换频繁不可行,他们根本不了解边地的情况,而且很多服军役的农民在去往边地的途中去世,在大家看来戍边无疑是被判了死刑,而匈奴是游牧民族,来无影去无踪,很难知道他们将来的去处。晁错提出移民戍边,用授爵和免罪的方式给予奖励和补偿,即从内地向边境地带移民,让他们长期定居在边疆,罪犯去了,可以免罪,百姓去了,可以给予优厚的爵位,并免除他们的劳役和租税,替他们盖房娶妻。当然这么好的待遇,国家也不白给,等到匈奴入侵时,他们需要顽固抵抗,但是夺取的战利品他们自己可以分得一半。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言兵事疏》

晁错怎么读

晁错的读法是。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

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

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

其二,贵粟。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晁错原文_翻译及赏析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因七国之乱被腰斩于西安东市。 晁错

主要成就

政治贡献

重农贵粟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移民实边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 *** 的消极的和亲政策,晁错和贾谊一样,都是不满的。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开始主张武力平定, 此议不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错给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晁错并不是主张单纯地依赖蛮夷,而是企图使之与中国的军队相结合,使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主张主动地向匈奴出击,被文帝委婉地拒绝了。

接着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即《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在《守边劝农疏》中,晁错分析了秦王朝戍边政策的失误,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的徙民实边的主张,属于一种积极的防御,被文帝所采纳。为了使募民徙边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错在《募民实塞疏》中又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对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其二,要学习古代的方法,将移民按军事建制严格地组织起来。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对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开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错移民实边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坚定削藩 继承子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限制、打击“父兄大臣”的思想,赞扬“高皇帝不用同姓为亲”的政策,坚决主张“削藩”,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主张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继承,然而其态度比贾谊更坚决。晁错始终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不断进行揭露,态度坚决。同时,晁错不只是一个政论家,更是一位政治实践家。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而且参与了削藩的行动。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

吴楚七国叛乱平息后,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错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极大地巩固了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文学成就 晁错是比贾谊稍后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 但质实恳切,被后世称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晁错的政论文立论契合时代热潮,善于观察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深识幽显,见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错的政论散文切中实际,不发空论。如晁错的三篇军事政论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了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立论犀利,措施亦切实可行,所以被文帝所采纳。

内容上更为正大,意境上更为壮阔。其著论的出发点虽然都是基于建功立业,但落脚点又往往是汉朝的长治久安,并且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巩固和长盛不衰提议献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汉气象的热情赞颂,具有历史的厚实感而在意境上更为壮阔,体现出历史上升时期的风貌。

人物生平

太子智囊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县),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 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献策御边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汉廷策问 汉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景帝宠信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讯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进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会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七国之乱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讯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腰斩东市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后世评价

学问大家 首先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晁错最早是学“刑名之学”的,什么叫“刑名之学”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学政治法律的。也就是说晁错是政法学院或者政法系毕业的。因为学习成绩还不错,而且主要是文字工夫好,就当上了太常掌故。我们要知道,古人判案子很讲究判决书的起草,要求判决书写得很有文采,晁错很有文采,所以选他做太常掌故。 晁错时来运转是什么时候呢?是被太常选拔去读《尚书》。我们知道,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古代的典籍失传,很多典籍流散在民间,传人一代一代地没有了。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懂得《尚书》的只剩下一个人,叫做济南伏生,但是等汉文帝找到这个人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可能把他请到朝廷来,怎么办?所以只好下命令说:太常寺不是教育部吗?选拔一个可造之材,到济南伏生家里去学。苍天有眼,太常寺选中的就是晁错。晁错在济南伏生家,跟着济南伏生学了《尚书》,这就是儒家的学说,他原来学的是法家的东西,现在又学了儒家的东西,这叫做学贯儒法,学问大长,名声也大长,回到朝廷以后,说起话来是头头是道。汉文帝说这是个人才啊,这个人才不能浪费了啊,那就去辅佐太子吧,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于是就任命晁错做了太子舍人,后来又做了太子门大夫,后来做到太子家令,太子家令是个什么级别呢?算是一个中层干部。

智慧之人 晁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口才特别好,能言善辩,他进了太子府以后,太子嘛,他是储君,就是他等著做皇帝,他平时不管事儿,他没什么事儿做,晁错又一肚子学问,就天天跟太子谈学问,谈得太子对他有点崇拜,经常和他坐而论道。太子的家人也对他有点崇拜,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智囊”。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虽然在太子府里面做一个家令,或者还只是做一个门大夫等等,官职不大,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时常研究国家大事,向汉文帝提出各种各样的建议,他给汉景帝上了好几道疏文,其中最有名的是谈两件事情的:一件事情是守边,一件事情是劝农,这篇疏文后来被收入《汉书》的时候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收入晁错的本传,一部分收入《食货志》,收入《食货志》的后来被命名为《论贵粟疏》。《论贵粟疏》是一篇有名的文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晁错,他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有办法的人,还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正因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有思想的、有能力的、还不甘寂寞的人,就命中注定了他会来趟朝政这汪“浑水”,他一定会来管这个国家的事情。 晁错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在太子府的时候,和朝中的大臣关系就不好,我们看《史记。晁错列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说袁盎及诸大功臣都不喜欢晁错,很不喜欢他,你想想,他在太子府里面不过做个舍人,门大夫,家令,并不是什么职权很大的,很重要的官员,只不过喜欢发发议论而已,大家都不喜欢他,一旦他进入中枢,担任重要职务的时候,结果就可想而知了。果然汉文帝驾崩,汉景帝继位以后就重用晁错。因为汉景帝觉得晁错是一个“智囊”,所以汉景帝一上台,第一件事情就任命晁错为内史。内史是个什么官呢?内史负责的是京城地区所有的行政工作,相当于现在一个首都市的市长,所以晁错是越过了副部级,直升正部级。这样一来,晁错恐怕是有点得意忘形,至少是有点趾高气扬,仗着汉景帝信任他,不停地提意见,不停地提建议,今天要改革这个,明天要改革那个,汉景帝还言听计从,都采纳他的建议,这一下子弄得朝中的大臣就不太高兴了。

能言善辩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政治,它有官场上一整套成文或者不成文的规矩,而汉代的政治在汉武帝以前是以道家的治国理念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张清静无为,主张一动不如一静,主张以柔克刚。总而言之是不喜欢折腾,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汉初的那些高级官员基本上是贵族,或者功臣,有的是当年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虽然能力不一定强,但是熬熬年头也就慢慢地熬上来了,所以大家对于像晁错这样一个靠著能言善辩、夸夸其谈就青云直上的家伙,看不上眼。所以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像根“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不得安宁,大家对他就忍无可忍。 第一个被惹毛的是当时的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惹毛了以后,找了个岔子就要杀晁错,找了个什么岔子呢?晁错不是当内史吗?那就是首都市的市长,内史有一个办公机构叫内史府,内史府有一个门朝东边开,晁错觉得这个门朝东边开,出出进进不方便,他就南边开一个门,南边是什么?南边是太上皇的庙,南边开一个门就把太上皇的庙外面围墙打一个洞,申屠嘉想,好家伙,太上皇头上动土啊,大不敬。于是商量说,我们明天上朝的时候弹劾他。不知道这个讯息怎么就走漏了,晁错得到讯息之后连夜进宫去见汉景帝,就把情况都说了,汉景帝说:这个事情朕给你做主了。 第二天,一上朝,丞相申屠嘉把这个事提出来,汉景帝说:哎呀!这个事儿朕知道了,这个晁错他是在太上皇庙的墙上开了一个洞,不过那个墙不是内墙,那是外墙。那我们大家都是北京人,知道北京,看看就知道,故宫、太庙都是一圈一圈的好多墙,他开的是最外面的那个,没戳到里面去,外面那个地方是干什么的呢?是安置闲散官员的,没什么了不起的。最后汉景帝说了一句关键的话,这个事是朕让他做的。申屠嘉没有话说了,回到家里吐血而死。就是晁错一上台就气死一个宰相,申屠嘉是什么人啊?申屠嘉是跟着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啊,这样的人都搞不定晁错,还谁能摆平他?晁错,我们可以想像得出,他在朝中更加是恃宠骄人,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这里顺便要说一下这个申屠嘉,他不是小人。我们去看《史书》对申屠嘉的评价,申屠嘉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廉洁的清官,叫“门不受私谒”,什么叫“门不受私谒”?就是他在自己家里头是不接待客人的,其他的官员你不要到我家里来谈事,有事咱们上朝,到办公室去谈。袁盎曾经找过申屠嘉,申屠嘉说:袁公有什么事吗?公事明天到办公室找办事员谈,如果是私事,本丞相无私事,清官嘛,所以这件事情申屠嘉在这个朝廷当中威望是很高的。你得罪了申屠嘉,你就得罪了一批正人君子。比方说后来联名上书要杀晁错的廷尉张欧,什么人,大好人,廷尉我不是说了,是法务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他办案子有一个原则,就是他拿了这个判决来了以后,他要看,看了以后,他发现如果这个案子有疑点,比方说证据不足,程式不对,发回去重审,如果交上来的案卷左看右看都挑不出毛病,那确实是证据确凿,这个人也确实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能赦免他,他会亲自到监狱里去宣读判决书,流着眼泪,一边哭,一边读,说你犯了什么滔天罪行,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然后弄点好酒好肉伺候你上路吧。是这么一个人,你想这样一个人都主张杀晁错,你说晁错得罪人得罪到什么程度了,我们可想而知了。

性情耿直 从政的晁错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然而他的性格使他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 那么晁错为什么不得人心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政见不和,他主张削藩,其他人主张不动,“道不同,不相与谋”。第二个原因,性格不好,性情耿直,比较认死理。史记和《汉书》讲到晁错的时候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峭,什么意思呢?严厉;直,什么意思呢?刚直;刻,什么意思呢?苛刻;深,什么意思呢?心狠。一个人又严厉,又刚直,又苛刻,又心狠,讨人喜欢吗?不讨人喜欢。谁会喜欢这样的人呢?谁会跟这样的人成为好朋友呢?这样的人怎么会有一个好的人缘呢,而没有一个好的人缘,你怎么能在 *** 里面混呢?这就是晁错性格上的原因。 晁错的这个性格,我们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也看到有表现。晁错推出削藩的政策以后,朝野哗然,晁错的父亲就千里迢迢从颍川赶到长安来找晁错,他是这样说的:“必须这样做呀!不这样做,天子就没有尊严,国家就不得安宁。”那么这个情节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晁错的忠心耿耿,晁错是一个既忠心耿耿,又深谋远虑的人。按说这实在是国家的一个栋梁。但是晁错的忠心耿耿和他的深谋远虑都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呢?他是为国深谋远虑,为自己一点都不深谋远虑,所以《汉书》对他的评价是:“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而自己要倒霉了,他都不知道。这样的人,按照我们一般来说的道德标准,这是一个大好人啊,大公无私,一心为公,一往无前,奋不顾身,这不是很好吗?怎么不好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不能为自己考虑的人,他往往也不能为别人考虑,不懂得民情的人,不懂得那些人之常情的人,也往往不懂国情。国家是什么?国家是具体的人民构成的,人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你不了解人,你就不能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你就是要了解人性、人情,包括人之常情,你不能够没有人之常情,一个不把自己生命放在眼里的人,往往也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一个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儿的人,也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儿,你既然不能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儿的话,你怎么为民众谋福利呢?一个连自己都保卫不了的人,你能够保卫国家吗?所以对于这样一种奋不顾身,我们要一分为二地来看,承认他道德上高尚的一面,也看到他缺陷的一面。

晁错的诗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 *** 大富乐矣。——两汉·晁错《论贵粟疏》

论贵粟疏

两汉 : 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展开阅读全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古文观止 , 议论 , 农业策略

晁错生平简介 他有什么历史贡献

  晁错历任了汉文帝、汉景帝,是两任皇帝都十分看重的臣子。汉文帝和汉景帝这对父子,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出名的,当然他们出名可不仅仅是因为一波又一波的电视剧,而是因为他们所创造的著名的“文景之治”。晁错就是见证和促成了“文景之治”的背后功臣,可惜他最后死得比较惨!

  晁错是汉高祖统治时期出生的,他是颍川人,少年时期曾接受法家思想的熏陶,所以在法治方面有着过人的见解。公元前180年,高后吕雉去世,代王刘恒被京城的大臣们推举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亲赴京城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继位后,施行仁政,晁错在文学方面很有才识,受到了汉文帝的赏识,被封为了太常掌故。

  汉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对文化书籍非常重视。他听闻了民间的“伏生壁藏《尚书》”的事迹后,就想要将《尚书》这类文化遗产好好保存下来,当即就要传召伏生。伏生曾经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70博士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前,伏生偷偷将《尚书》藏在了墙壁的夹缝中,这才躲过一场浩劫。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刘盈颁布一条诏令,即除去“挟书律”,伏生于是从墙壁中取出当年所藏之书,这才使得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得以保全。汉文帝想见伏生、想得到《尚书》的心非常迫切,可惜伏生已经快要九十岁,哪里能长途跋涉来朝见他呢?于是乎,汉文帝就将晁错派去接受伏生的《尚书》。伏生太老了,牙齿几乎都掉光了,他讲的话,晁错没一句听得懂的。好在,伏生的女儿羲娥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于是场面就变成,伏生告诉羲娥,羲娥再转述给晁错,晁错好不容易才将整本《尚书》接受完。

  别小看了这本《尚书》,晁错成为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第二个接受到这本蕴含丰富儒家思想文化的书籍的人,也因此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晁错见识大增,回到朝廷后,先后被汉文帝升任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博士、太子家令,他和汉景帝刘启的缘分就是在此时结下的。

  晁错能言善辩,又知识渊博,那时候,还只是太子的刘启对晁错非常崇拜和欣赏,还一度将晁错称为“智囊”呢!

  拥有这么多才学的晁错,先后向汉文帝建议了几条针对大汉强敌匈奴的策略,但是汉文帝只采纳了一部分。虽然汉文帝没有完全接受晁错的思想,但是他依然大大的夸奖了晁错,鼓励他继续加油。

  汉文帝以后,刘启继位为汉景帝,刘启对晁错的态度和汉文帝的节制大有不同,他非常宠信晁错,还经常和晁错一起探讨国家大事。这可是其他官员都享受不到的待遇,晁错也因此受到了朝中某些大臣的嫉妒和排挤。丞相申屠嘉就是晁错的头号冤家,他非常不喜欢晁错这个人,为此他还仗着自己年纪大经验多,向汉景帝进言,抓住晁错擅自凿开庙墙的小辫子,强烈请求汉景帝判晁错死罪。

  好在,汉景帝对晁错很是维护,加上申屠嘉没完成夙愿就去世了,所以汉景帝不但没有降罪于晁错,反而将他升任为御史大夫。晁错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势也越来越大,眼红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晁错就要倒大霉了!

  自汉朝建立以来,汉高祖、汉惠帝、高后、汉文帝、汉景帝,这几个统治者中,没有一个不想解决藩王独大的问题。晁错身为臣子,一向以天子刘启唯首是瞻,他不怕被暗害,所以直言不讳,一下子就提出了“削藩”这条政策。但是,藩王是说削就能削的吗?如果这么容易办到,那早在刘邦统治时期,这些问题就已经全部解决了!晁错没想到,自己只是提了一个建议,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吴王刘濞早就想要叛乱,刚好刘启根据晁错的建议,打压了一大片大大小小的藩王,刘濞便利用大家对刘启和晁错的不满,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叛乱。汉景帝多番思考,最终杀掉了晁错。可怜的晁错,还没怎么呢,就这样死去了。他辅佐汉文帝、汉景帝建立“文景之治”的功劳,会被写进历史的。

晁错是哪个朝代的人

晁错是西汉的人。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

晁错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粮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在抵御匈奴侵边问题上,提出“移民实边”的战略思想,建议牧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攻掠;政治上,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代表作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对策》等。

公元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

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的建议。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

晁错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晁错被杀的根本原因在于:

他无视三公九卿制度,与满朝文武形成尖锐的矛盾;晁错提出的削藩策,违背了祖制,客观上离间了刘氏宗亲;吴楚兴兵后,晁错未能提出有效的平叛方案,反而趁机攻击政敌。

景帝诛杀晁错,既有使吴楚失去反叛借口的用意,同时还有其深层原因。晁错无视三公九卿制度,引起了朝中大臣的集体反对;其削藩策,尽管有利于国家,但其方式方法不当,急躁冒进,不切实际,进而使吴楚等国有了反叛的理由。

当吴楚等国发动叛乱之后,晁错又始终未能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更引起朝臣的不满;汉景帝在关键时刻立场动摇。总之,一切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晁错身上,所以斩杀晁错,似已在“情理之中”了。

成也景帝,败也景帝

作为“削藩”改革总导演的汉景帝在关键时刻改革立场的动摇是改革失败、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之一。史载,景帝为太子时,晁错担任太子家令,号称“智囊”,为景帝顺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景帝尊为老师。

在晁错改革思想的影响下,景帝即位之初也很想有一番作为,不想当守成皇帝,要做开拓君王。因此,他一即位就马上任命晁错为内史,旋即提升为御史大夫,对晁错信任有加、言听计从,“错数请间言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西汉政治家:晁错简介,苏轼曾写《晁错论》评价其削藩事件

生平经历

太子智囊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县),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汉文帝时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征召研究《尚书》之人,晁错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接受儒家思想。学成归来后,被任命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后升为博士。

晁错任博士时,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献策御边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指出对匈奴的作战中器械要坚固锋利,士卒要精兵劲卒,将领要精通军事,君主要选择良将。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汉廷策问

汉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错任太子家令时,文帝令大臣们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被推举为贤良。由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问题,提出征询(即“策问”)。当时贾谊已死,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回答为最好(即《举贤良对策》),深得文帝嘉许,由太子家令升为中大夫。

此后,晁错曾多次上书文帝,提出削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议。文帝虽未采纳,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等大臣并不喜欢晁错,持反对态度。

景帝宠信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刘启即位,提拔晁错为内史。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是经他的手修改订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怀忌恨,以晁错擅自凿开庙墙为由,报请景帝处死晁错,晁错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谢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后,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显贵。

进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 *** 讨论,因景帝宠信晁错,没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不同意,从此和晁错结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更改了法令三十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晁错强行削藩,冒着极大的风险。晁错的父亲劝解无效,服毒自尽。

七国之乱

景帝下达削藩令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是为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腰斩东市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 *** ,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晁错死后,校尉邓公从前线归来,汇报军情,景帝询问交涉进展。邓公认为诸侯叛乱,清君侧只是借口,诛杀晁错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而叛乱并不会平息。景帝深以为然,拜为城阳中尉。其后景帝降诏讨伐,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主要成就

政治贡献

重农贵粟

晁错力主振兴汉室经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错上了一篇《论贵粟疏》。这篇疏继承了贾谊的重农思想,强调重农抑商。晁错在这篇疏中细致地分析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导致农民流亡,粮食匮乏的严重状况。面对这种商人势力日趋膨胀,农民不断破产的局势,晁错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建议文帝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贵五谷而贱金玉。其二,贵粟。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文帝接受了。

接着,晁错又给文帝上了一篇关于减收农民租的疏。务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号令有时,要求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不要影响农时;利民欲,即满足人民的欲望,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移民实边

对于匈奴的侵扰和西汉王朝中央 *** 的消极的和亲政策,晁错和贾谊一样,都是不满的。晁错对匈奴的态度比较强硬,开始主张武力平定,此议不为文帝所接受后,他仍主张积极备战,提出移民实边的策略。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错给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

观点。晁错并不是主张单纯地依赖蛮夷,而是企图使之与中国的军队相结合,使"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主张主动地向匈奴出击,被文帝委婉地拒绝了。

接着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即《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在《守边劝农疏》中,晁错分析了秦王朝戍边政策的失误,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动的特点。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晁错的"徙民实边"的主张,属于一种积极的防御,被文帝所采纳。为了使募民徙边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错在《募民实塞疏》中又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对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其二,要学习古代的方法,将移民按军事建制严格地组织起来。同时,晁错又在《论贵粟疏》中建议,全国百姓向边塞输纳粮食,以换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赎罪,这叫纳粟授爵。这些由晁错主张或更定的措施,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对晁错提出的移民实边、寓兵于农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诸实施。这个政策不仅在当时起到防御匈奴的作用,而且开了历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时赵充国实行军屯,三国时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错移民实边政策的继承和发展。

坚定削藩

继承子孔子的大一统思想和法家限制、打击“父兄大臣”的思想,赞扬“高皇帝不用同姓为亲”的政策,坚决主张“削藩”,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主张是对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继承,然而其态度比贾谊更坚决。晁错始终抓住藩国中最强大也最危险的吴国,不断进行揭露,态度坚决。同时,晁错不只是一个政论家,更是一位政治实践家。晁错不仅有削藩的言论,而且参与了削藩的行动。在晁错的策划下,景帝"削吴会稽、豫章郡"。

吴楚七国叛乱平息后,景帝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错虽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却极大地巩固了西汉王朝的中央政权,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文学成就

晁错是比贾谊稍后较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 但质实恳切,被后世称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晁错的政论文立论契合时代热潮,善于观察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深识幽显,见解透辟,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错的政论散文切中实际,不发空论。如晁错的三篇军事政论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观点,《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提出了"徙民实边"的积极防御策略,立论犀利,措施亦切实可行,所以被文帝所采纳。

内容上更为正大,意境上更为壮阔。其著论的出发点虽然都是基于建功立业,但落脚点又往往是汉朝的长治久安,并且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为汉朝的巩固和长盛不衰提议献策,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大汉气象的热情赞颂,具有历史的厚实感而在意境上更为壮阔,体现出历史上升时期的风貌。

艺术特色上,晁错的政论散文,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力道遒劲,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同时语言明理,意脉流转,在延续战国时期综合开合铺张扬利的文风外,鲜明地呈现出了大汉气象的散文。此外,与贾谊等人的政论散文不同,晁错之论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简洁短促语句来突出犀利而刚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主要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晁错有文31篇,多数已佚。较为完整的现存有八篇,散见于《汉书》的《爰盎晁错传》、《荆燕吴传》和《食货志》,主要有《言太子知术数疏》、《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复言募民徙塞下》、《令民入粟受爵疏》、《论贵粟疏》、《举贤良对策》等。

清人马国翰有其著作辑佚,新中国建国后有《晁错及其著作》(中华书局,1975年), 《晁错集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

人物评价

●司马迁《 史记 · 袁盎晁错列传 》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错为人峭直刻深。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着于篇。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错之计,亦未失也。其未为失计者,非谓爵可轻而罪得以赀免也,谓其可以夺金钱之贵而授之粟也。轻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输。三易以趋苟简之利便,而金夺其粟之贵,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询其便。此参数十世而能纯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李贽《藏书·晁错》

错但可谓之不善谋身,不可谓之不善谋国也。

● 鲁迅 《 汉文学史纲要 》

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如其《治安策》,《过秦论》,与{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错之深识为伦比矣。

●苏轼《晁错论》

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清·梅曾亮《晁错论》

晁错以术数授景帝,景帝悦之,用其计削七国。七国反,景帝乃诛错。君子日:术不可不慎哉。以盗之术授人而保其不我盗,且曰是必不疑我为盗,虽至愚者不出此。错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死因解读

人物性格

晁错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学说,法家思想主张性恶论,强调法律的作用,锐意改革。基于这样的理念,法家人物多以冷峻的面目出现。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描述晁错时都用了四个字“峭、直、刻、深”——严厉、刚直、苛刻、心狠。晁错为国深谋远虑,奋不顾身,与周围大臣关系并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窦婴、大臣袁盎等都与晁错有隔阂甚至怨仇。

强行削藩

贾谊和晁错都谏言削藩,文帝没有采纳,这与当时的治国理念和形势有关。汉朝在武帝之前的治国理念是道家学说,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因而削藩不但触动了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内也有不少反对者,而晁错的德行节义并不足以镇服众人。

苏轼认为削藩需要三个条件:“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晁错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却未论及可行性,没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备“徐为之图”的条件。北宋田锡也认为晁错未考虑周全。

谏帝亲征

吴楚七国之乱,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关键时刻把皇帝推到前线,自己却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满,为他人留下了口实。苏轼就认为晁错“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临危不乱,指挥若定。

议杀袁盎

晁错与袁盎素来互相仇视,晁错任御史大夫后,就派人调查袁盎收受吴王刘濞贿赂的事情,证据确凿,依法应处死刑。刘启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贬作平民。吴楚等七国既反,晁错准备趁机打击袁盎,结果他的下属都不赞成。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晋见以当面陈述。汉景帝召见袁盎,袁盎便献策:“今计独斩错”,可平定叛乱。故晁错之死,直接原因与袁盎有关。

景帝取舍

汉景帝考虑的不仅仅是吴楚联军能不能罢兵的问题,他还要看没有造反的诸侯的反应,诛杀晁错,起码可以稳住这些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周亚夫、郦商、栾布、窦婴等肩负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错不和,同时, “牺牲”晁错,吴楚联军就失去了反叛的旗号。故而,景帝权衡利弊后,对斩杀晁错的奏章批曰:“可”。

晁错为了削藩而死于削藩,虽然身后争议不断,但他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千年以来一直为人赞颂,司马迁云:“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班固也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史书记载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班固《汉书·爰盎晁错传》

后世纪念

晁错墓

晁错墓位于许昌市烈士陵园西北角,现呈圆形土丘状,高约10米,

晁错墓和晁错祠堂图片占地336.4平方米。墓冢南面有一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上书“汉御史大夫晁公之墓”,赵体行楷,双钩刻石,圆润秀美。石碑上有墓志铭:“公讳错,颍川人,才大而气雄,早受知遇,临事敢言,史称为峭直深刻,以此受戮然,当时冤之……”,落款“乾隆三年戊午冬至日许州府教授苏门孙用正谨”。墓冢东侧有一块石碑,注明晁错墓冢为许昌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晁错祠堂

晁错祠堂位于晁错故里——河南禹州城南晁喜铺村,原祠堂已被毁,后于2003年重建。祠堂外有晁错碑,祠堂内有晁错塑像。

文章分享结束,晁错和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关于晁错的资料_晁错简介资料_故事传奇?晁错被汉景帝腰斩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

本文编辑:admin
晁错

更多文章:


柳怎么组词 柳组词?柳字的组词及拼音

柳怎么组词 柳组词?柳字的组词及拼音

本文目录柳怎么组词 柳组词柳字的组词及拼音柳树的柳组词柳怎么组词 柳组词1、梅柳méi liǔ:梅与柳。 2、柳巷liǔ xiàng:植柳的里巷。 3、柳花liǔ huā:柳树开的花。 4、柳江liǔ jiāng: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河

2024年7月7日 00:10

对一个人情有独钟的意思(对你心有独钟是什么意思)

对一个人情有独钟的意思(对你心有独钟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对你心有独钟是什么意思情有独钟的词语意思是什么对你心有独钟是什么意思就是喜欢你,只钟爱你。情有独钟:意思是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情有独钟:拼音:qíng yǒu dú zhōng。

2023年2月23日 06:45

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扬汤止沸的原理)

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扬汤止沸的原理)

本文目录扬汤止沸的原理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上一句“扬汤止沸 不如釜底抽薪“告诉我们什么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解释此句与重点字义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是什么意思尤其“莫若去薪”

2023年5月5日 16:00

韬光养晦造句子(韬光养晦英文可以怎么造句呢)

韬光养晦造句子(韬光养晦英文可以怎么造句呢)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韬光养晦造句子,以及韬光养晦英文可以怎么造句呢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本文目录韬光养晦英文可

2023年12月17日 04:40

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什么(茅塞顿开意思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什么(茅塞顿开意思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茅塞顿开意思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茅塞顿开的意思解释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什么 茅塞顿开的解释茅塞顿开的意思是什么茅塞顿开意思茅塞顿开的意思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啊茅塞顿开什么意思 茅塞顿开的意思茅塞顿开意思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1、“茅塞顿开”

2023年7月7日 09:40

杏花村在哪个省哪个市?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指的哪里

杏花村在哪个省哪个市?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指的哪里

本文目录杏花村在哪个省哪个市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杏花村指的哪里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哪里杏花村到底是安徽还是山西杏花村在哪 杏花村资料牧童遥指杏花村所指的杏花村,在如今的哪里杏花村酒和汾酒有何不同94年的玻璃瓶的杏花村酒咋样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主

2023年5月12日 23:40

心花路放阿凡达(心花路放东东是阿凡达吗)

心花路放阿凡达(心花路放东东是阿凡达吗)

大家好,心花路放阿凡达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心花路放东东是阿凡达吗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心花路放阿凡达和心花路放东东是阿凡达吗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本文目录心

2024年2月20日 16:40

蜘蛛的汉语拼音?“蜘蛛”的“蜘”可以组成什么词

蜘蛛的汉语拼音?“蜘蛛”的“蜘”可以组成什么词

本文目录蜘蛛的汉语拼音“蜘蛛”的“蜘”可以组成什么词蜘蛛的拼音蜘蛛的拼音 蜘蛛怎么读蜘蛛怎么读啊,拼音是什么蜘蛛的拼音怎么写蜘蛛怎么读拼音蜘蛛的蜘的拼音是什么蜘蛛的汉语拼音蜘蛛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蛛形目的动物

2023年5月11日 09:00

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枝梨花春带雨是什么意思)

梨花一枝春带雨(一枝梨花春带雨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枝梨花春带雨是什么意思梨花一枝春带雨全诗“一枝梨花春带雨”是什么意思梨花一枝春带雨燃烧我的卡路里什么意思长恨歌里的“梨花一枝春带雨”喻指什么 请问这句具体喻指什么呢长恨歌里的“梨花一枝春带雨”喻指什么梨花一枝春带雨,我见犹怜何况他

2023年4月4日 05:20

秣陵怎么读 秣陵的读音和介绍?秣茴什么意思

秣陵怎么读 秣陵的读音和介绍?秣茴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秣陵怎么读 秣陵的读音和介绍秣茴什么意思士不传餐,马不再秣什么意思,怎么读秣字怎么读唾、靡、秣、菅、瞠、莠、叵、杳怎么读秣陵怎么读 秣陵的读音和介绍1、秣陵拼音:。秣陵县是东魏时期设置的行政区划,辖区约相当于今日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

2024年7月6日 18:35

筋疲力尽电影(你最喜欢哪部电影的结尾)

筋疲力尽电影(你最喜欢哪部电影的结尾)

本文目录你最喜欢哪部电影的结尾如何评价电影《精疲力尽》《筋疲力尽》在悲伤与虚无之间,你会选择什么筋疲力尽是雌雄大盗吗原版调音师上榜,都有哪十部必看的经典法国电影很早看过一部法国电影忘记是什么名字了谁记得如何评价电影《筋疲力尽》有什么好看的法

2023年8月25日 15:20

中国20个著名景点(中国最美丽的20大景点(2))

中国20个著名景点(中国最美丽的20大景点(2))

其实中国20个著名景点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中国最美丽的20大景点(2),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中国20个著名景点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本文目录中国最美丽的20大景点

2024年6月11日 05:00

噤若寒蝉打一动物(禁若寒什么填上动物名)

噤若寒蝉打一动物(禁若寒什么填上动物名)

大家好,关于噤若寒蝉打一动物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禁若寒什么填上动物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禁若寒什

2023年12月30日 13:00

悬崖勒马打一数字(悬崖勒马/笑打一个0至27之间的数字是多少)

悬崖勒马打一数字(悬崖勒马/笑打一个0至27之间的数字是多少)

其实悬崖勒马打一数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悬崖勒马/笑打一个0至27之间的数字是多少,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悬崖勒马打一数字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本文目录悬崖勒马/笑

2024年5月8日 04:40

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上一句(北风吹雁雪上一句)

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上一句(北风吹雁雪上一句)

本文目录北风吹雁雪上一句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上一句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上一句是什么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上一句北风吹雁雪纷纷上一句北风吹燕雁雪纷纷前一句北风吹燕雪上一句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上一句是什么 北风吹雁雪纷纷有上一句吗北风吹雁雪纷纷前面一句是什么

2024年5月10日 21:01

三复斯言的近义词?三复斯言的意思是什么

三复斯言的近义词?三复斯言的意思是什么

本文目录三复斯言的近义词三复斯言的意思是什么三复斯言是否贬义词三复斯言的近义词蓝:一般是指清澈,明亮的意思。悠悠:一般是指轻快,平和,淡泊,释怀的意思。蓝悠悠的意思是清澈、透明的意思。蓝悠悠的近义词:清凌凌。三复斯言的意思是什么 三复斯言百

2023年8月12日 13:20

十指连心造句10字(用十指连心造句(大约30个左右))

十指连心造句10字(用十指连心造句(大约30个左右))

其实十指连心造句10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用十指连心造句(大约30个左右),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十指连心造句10字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本文目录用十指连心造句(大

2023年11月22日 22:40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五颜六色的意思)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五颜六色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五颜六色的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五颜六色的意思五颜六色的意思是什么五颜六色的词语意思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五颜六色的意思五颜六色的意思是形容色彩复

2024年7月20日 06:04

闲言碎语的意思(闲言碎语什么意思呢)

闲言碎语的意思(闲言碎语什么意思呢)

本文目录闲言碎语什么意思呢闲言碎语的意思是什么闲言碎语是什么意思粉身碎骨和闲言碎语的意思一样吗闲言碎语的意思 词语闲言碎语的意思闲言琐语 什么意思闲言碎语什么意思闲言碎语什么意思呢一、意思:闲:与正事无关;碎:指说话唠叨。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

2023年3月4日 23:15

急流勇退的人(求关于名人急流勇退的事例)

急流勇退的人(求关于名人急流勇退的事例)

本文目录求关于名人急流勇退的事例三国名臣程昱,为何要在人生巅峰时期选择急流勇退历史上不仅在史册上名流垂青,又能在关键时刻全身而退的人有哪些要具体的概括范蠡急流勇退的故事你了解娱乐圈哪些是急流勇退的人求关于名人急流勇退的事例范蠡,春秋末著名的

2023年4月20日 21:40

近期文章

本站热文

料峭是什么意思?料峭的意思
2024-07-24 10:21:30 浏览:2911
毛宁父母是谁?毛宁的爷爷是谁
2024-08-14 00:40:52 浏览:1367
忖度的近义词?测度的近义词是什么
2023-11-16 17:20:33 浏览:766
神组词2个字(神字组词二年级上册)
2024-07-22 10:06:53 浏览:685
采撷的意思是什么?采撷jie还是xie
2024-07-11 06:50:10 浏览:674
标签列表

热门搜索